行业新闻

肇庆知多少?--肇庆端砚:研磨历史,成就瑰宝!

2019.12.07

端砚,是我们肇庆的特产,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,与甘肃洮砚、安徽歙砚、山西澄泥砚齐名。


image

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,砚为其一。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,尤以肇庆的端砚最为称著。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(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)的端砚,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。



端砚以石质坚实、润滑、细腻、娇嫩而驰名于世。端砚不仅砚石好,琢砚工艺也极高明。有的富丽堂皇,有的纤巧玲珑,实为文房珍宝。用端砚研墨不滞,发墨快,研出之墨汁细滑,书写流畅不损毫,字迹颜色经久不变,端砚若佳,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,用手按其砚心,砚心湛蓝墨绿,水气久久不干,故古人有“呵气研墨”之说。


从唐太宗时代始,上至皇帝,下至朝臣、文人学士都视端砚为世上珍品,是皇家御用的贡砚。唐朝诗人李贺在《青花紫砚歌》诗中赞道:“端州石工巧如神,踏天磨刀割紫云。”刘禹锡则说道:“端州石砚人间重。”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端州考察后写下了《砚史》,成中华砚文化史上的扛鼎之作,为后世称颂。


包拯“掷砚成洲”“不持一砚归”


image


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(西起小湘峡,东至鼎湖山)的北岭山一带,尤以老坑、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。


在肇庆,更是有包拯“不持一砚归”,“包公掷砚成洲”的事迹。故事发生在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被誉为“包青天”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,船出羚羊峡,突然波浪翻腾,狂风骤起。包公事感跷蹊,立即查问手下人。


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,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。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,并非金银珠宝,于是便收下了。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,刹时,风平浪静。后来,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,这就是现在的砚洲岛。包裹着端砚的那块黄布,顺流而下,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,这就是现在“黄布沙”。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“包公掷砚成洲”的故事。


image


包拯治理端州,以“清心直道”为治本,届满“不持一砚归”,两袖清风,“端之父老至今传颂之不衰”。“包青天”之名始于端州,扬名天下。端州后人为了纪念两袖清风的包拯,在砚州特意修建了一座包公楼,端砚也借此传说彰显出它名贵的品质。


端砚来自--白石村(中国端砚文化村)


肇庆最集中的端砚制作地位于白石村,又叫中国端砚文化村。在这个以砚为耕的村落,历经千年之久的古老制砚技艺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。


image image



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,白石村制砚至为鼎盛,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。


image



张之洞碑——白石村制砚的历史见证,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端砚石质。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,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,现位于白石村内。


image


白石村村口处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中国端砚展览馆,是“中国端砚文化村”的标志性建筑,仿宋风格,于2004年12月建成。



现今,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《端溪龙皇巨砚》,其长为2.76米,宽2.16米,厚0.21米,重达二吨。被誉为“中华文化瑰宝”,并入选《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大全》。现收藏于鼎湖山宝鼎园内。


image



肇庆“端砚制作技艺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
image


2006年5月20日,国务院发出了“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”,正式公布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共计518项,其中“端砚制作技艺”入选传统手工技艺。这是肇庆继获得中国砚都、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,也是肇庆市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。


砚制作技艺,代表着当地的端砚艺人的群体体验和他们的经验世界,以及他们的情感,是这个群体以及当地人的“集体的记忆”,这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一份独有的财富。


近年来,

大部分名坑已“封坑”

端砚价格不断上升,

收藏价值越来越高。



为保护端砚这一不可再生资源,制止滥采盗采砚石,肇庆市已封闭了包括老坑、坑仔岩、麻子坑等端砚名坑在内的坑洞。珍稀的资源加上精湛的雕刻技艺,正在使得端砚的交易价格越来越体现出鉴赏收藏的价值。


image


端砚,作为艺术传承的脉搏,经过千百年来与时代的磨合,我们需要好好铭记与珍惜。

Share